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吃饭难”成为许多独居、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问题。2023年,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服务网络形成一定规模。到2026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
提升老年人社区食堂供应是民生大事,也是民生实实情,各地政府在近年中积极推进该项目的落实。科技企业也看到这一领域的机遇,将智能设备引进养老餐食服务领域。
在上海杨浦区的延小吉睦邻社区长者食堂,智能化场景扑面而来,智慧管理大屏幕实时监测厨房设备运行、就餐人数及安全隐患,玻璃橱窗后,机器人“大厨”精准翻炒,香气四溢。
在甘肃安宁区,枣林西社区的老年食堂中央厨房配送加现炒模式让老人吃到了口感更好,口味更丰富的餐食;在南院社区、武威路社区两家“幸福食堂”还拥有炒菜机器人。厨师只需把食材洗净切好放进机器人,在操作屏幕上选择要炒的菜,机器人就会自动完成。就餐者还能在微信小程序中找到自己的就餐记录,包含每餐菜单、每道菜的营养分析,了解自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量。
在河北唐山,无人智慧餐厅不仅给社区人员提供就餐便利,也让前来旅游的游客也有了新的就餐选择。炒菜机器人从下单到取餐总共只需5分钟左右,菜品选择有20种,价格在10-25元之间。比去饭店吃要划算得多。而对于就餐时间不固定的快递、外卖小哥来说,无人餐厅随时都能让自己吃上热乎饭菜。
类似的智能厨房在山西长治、浙江杭州等越来越多的城市落地应用。他们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内置的油烟净化系统让后厨几乎无油烟、无噪音,还消除了明火带来的安全隐患。相较于人工烹饪,机器人能精准控制油盐糖用量,既保证菜品口感稳定,又契合“低油、少盐、少糖”的健康需求。
在一些社区智慧食堂不仅可以提供健康便捷的餐食,还能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制定食谱,不用发愁自己要吃什么或者会不会吃错了。老人刷脸即可完成支付,系统自动记录用餐偏好和健康数据。子女也通过手机远程为父母充值,查看消费记录和营养报告,实现“云尽孝”。
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会担心两个问题。1、食材的新鲜度与安全性如何保障?2、菜品的口感如何?
这两点其实你也无需担心,食材一般采用中央厨房配送(非预制菜),食材在食品车间里统一处理,清洗掉农残,然后切片、包装、统一配送。全程都在监控之下。食材到达餐厅后最长存放48小时,大数据会记录每一批菜品信息,保证新鲜度。若前端餐厅出现食材短缺,系统后台会弹出提示,随后及时补充。至于菜品的口感,其实炒菜机器人的机器已经日益娴熟,且炒菜机器人可以更加精确的掌握用料、火候等因素,可以让菜品的口感更加稳定。此外,根据大数据学习,炒菜机器人系统还会记录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喜好口感,比如老人牙口不好,要将菜炒得更烂一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少油少盐但又不失口感,则需更加科学得计算用料及把我精准度。这些在人工炒菜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且每次都发挥稳定的。
智慧食堂正在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实现多方共赢。智能设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使企业愿意参与其中。数据分析帮助优化采购成本,减少食材浪费,提升经营效益。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温暖的服务。智慧食堂正在全国多地涌现,用科技的力量让城市养老更有温度,让老年人享受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本文来源于智慧城市网”。